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> 行业资讯 > 交家电资讯
向电子商务转型 苏宁争做行业创新者
来源: 未知     发布日期:2014-08-08
A+ A- 打印

    苏宁转型之路

  在电子商务兴起之前,苏宁、国美是家电行业当之无愧的霸主。当年两大家电连锁巨头上演龙虎斗,媒体称之为“美苏争霸”。

  然而,随着京东、淘宝等电商平台崛起,传统家电连锁巨头的根基松动。面对市场环境不断变化,苏宁开始向互联网零售业务转型,进行组织管理变革。

  但是,一个体量庞大的家电连锁零售企业转型,牵一发而动全身,既要保持原有的竞争优势,又要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,苏宁如何进行组织变革?除了预料之中的阵痛之外并付出业绩一时下滑的代价,苏宁是否形成了新的组织架构和核心竞争力?

  转型:让大象跳舞

  “众所周知,过去苏宁是做家用电器连锁的,那时是单一业务模式,就是做家电品类的线下实体店连锁经营。”7月初,在苏宁南京总部,苏宁云商集团高级副总裁孟祥胜告诉《新营销》记者,“那时苏宁虽然在全国各地有几百个公司,但每个公司能不能真正做好,取决于能不能把苏宁的线下连锁模式不折不扣地克隆出来。”

  孟祥胜说,在连锁零售时代,苏宁是5%的人做标准,95%的人执行标准。因此,以往苏宁更强调标准化,注重整个流程在管控方面的精细执行,只有将标准制度全方位落地,才能确保企业成功。

  “在连锁经营模式下,苏宁强调公司部门化,苏宁集团是一个大公司,全国各地的几百家公司只是大公司的一个部门。由5%的总部核心岗位制定标准,由全国各地的18万员工统一运作,不需要创新。”孟祥胜说。

  然而,伴随着电子商务来势凶猛,以及消费者消费理念不断变化,苏宁察觉到了规模庞大所带来的大企业病——效率低下。

  由于只有5%的人负责思考公司的经营标准,其他员工早已习惯了执行事务性、程序性的工作内容。他们不需要动脑子,自然也不会思考或关注销售利润、客户体验或配套服务等,他们所关注的只是自己的规定职责,如同铁路的一段铁轨,至于列车的始发、终点站或者列车是否能准点到达,都与己无关。

  与此同时,是市场竞争规则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,形成新的市场格局。

  因此,2009年苏宁向互联网转型,进行大规模的组织变革,要让传统零售业的“大象”在互联网时代翩翩起舞。

  孟祥胜说:“苏宁从创业到现在,一直有一个理念,就是始终在竞争最开放的市场上靠自己的本事发展。”

  放权:从“千店一面”到“千店千面”

  向互联网零售商转型,苏宁意识到必须自我超越,从家用电器品类转向全品类经营,围绕零售主业建立多元化业务架构。

  2013年,苏宁加速进行组织配套变革,除更名为“苏宁云商”,成立了28个事业部,今年则先后成立了红孩子、PPTV、物流、金融等8个独立的公司。

  苏宁组织系统转型有两个明确的目标:一是配合互联网零售业务,建立配套的组织模式;二是提高组织活力,克服大企业病。

  孟祥胜说:“过去苏宁就像是专业足球冠军,但现在苏宁既要踢足球,还要打篮球、乒乓球,参加游泳、田径,是一个体育军团。不能把踢足球的经验照搬到打篮球、乒乓球上,也不能让一帮踢足球的人又踢足球又游泳。我们需要在整个组织和人才方面进行专业化分工,把过去职能的专业化转变成行业或品类的专业化。”

  面对业务多元化发展,苏宁提出部门公司化、小团队作战,把一个统一的大企业拆分成一个又一个小微企业,从“千店一面”变成“千店千面”,让每个企业和店面都能独立工作,直接面对最终用户、最终市场,以最快的速度应对竞争,对营销结果负责。

  组织模式的转变,使得苏宁对管理层和员工有了新的要求。

  由于现在苏宁每一项业务都要应对特定的细分市场和竞争格局,业务之间差异较大,需要每一个管理者、每一名员工独立思考,独立经营和营销,不能再由总部一刀切式地制定统一标准。

   孟祥胜说:“苏宁内部管理变革的根本方向和最终目的,是让苏宁从一个发动机变成几千个发动机同步运作。要转变员工特别是中层干部固有的工作意识、内容和定位,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担责任,由过去向总部要经验、要方法,转变为每个人都像老总一样自己想办法、谋思路,从自上而下的发动,变成自下而上的发动。”

  孟祥胜说:“现在,苏宁总部只是提供资源、指明目标,通过放权把能开放的完全放开。”

  微创新:聚沙成塔

  2013年是苏宁的战略布局年,这一年苏宁完成了基于行业和一些重要领域全品类、全渠道、全客群的拓展布局。

  2014年,是苏宁的战略执行年和成效凸显年。

  孟祥胜坦言:“整个转型从战略到布署,从概念到操作,从宏观到微观,需要各个体系的基层干部,乃至一线员工,聚沙成塔,围绕互联网零售大胆进行微创新,最终推动公司整体战略转型。”

  自下而上地创新,不能是一句口号,苏宁知道,这需要一整套创新的管理制度予以支撑,

  在员工层面,要加强目标绩效管理,建立“短平快”的绩效考核机制。

  在互联网时代,所有公司都呈现快速迭代发展趋势,苏宁将以往每年一次的评优表彰分解到每个季度、月度,既及时激励员工,也使得每个团队的目标更加明确。

  在组织方面,为了提升小团队作战能力,提高组织活力,苏宁提出“简政放权”,精简审批环节,将组织扁平化,提升决策效率,给予事业部、地区、子公司、店面更多的经营自主权。苏宁总部只负责明确地区、事业部的发展目标,给予业务指导,对于具体的流程、环节,允许门店或事业部,以客户为导向,进行自下而上的试错创新。

  为了鼓励自下而上进行微创新,苏宁出资1000万元设立互联网创新奖励基金。

  孟祥胜说:“1000万元只是一个起点,如果不够苏宁还会追加,目的就是为了推动公司在O2O融合与互联网零售方面的发展。因此,无论是运营和产品开发与设计、新型市场的推广手段,还是信息平台建设与信息技术创新,只要是对苏宁转型有益,不论是一线员工还是管理者,我们都给予奖励。例如,前段时间很火爆的免费贴膜创意就来自苏宁的一个小团队,现在我们已经对提出这一创意的基层员工予以重奖。”

  在人才层面,苏宁围绕互联网转型,加大了引进人才的力度。但苏宁认为,支撑一个企业长久持续发展的,是其稳固的自有团队。因此,在开放、创新的人才队伍建设理念下,苏宁强调以目标和绩效为导向,加强对干部队伍尤其是中层干部的培养。

  孟祥胜说:“为拓展年轻干部的视野,苏宁将每年投入3000万元,通过新业务专项培训、总部与地区交叉轮岗、管理者跨地区交流、外出读书、出国考察、标杆企业交流等方式,提升干部的综合管理能力。”

  “当然,在坚持自主培养的基础上,我们进一步加强了外部人才引进力度,仅今年上半年我们就引进了150多名中高层人才,这一数字超过了去年一年引进的人才总和。”孟祥胜说。

  空降兵的引入,使得苏宁更注重管理层调整常态化、制度化,以每个季度的绩效考核结果为核心依据,大胆提拔,大胆淘汰。正如孟祥胜所言,随着业务发展,苏宁将采取各种措施帮助管理者提升和转型,但如果跟不上,就必须让位给有能力的人。

  阵痛:脱胎换骨,初见成效

  转型之路,不可能一帆风顺。

  用孟祥胜的话说,“组织架构就像人的骨骼,苏宁是把过去的组织架构彻底改变,就像一个人脱胎换骨。作为一个公司,这么大幅度的管理转型变革,必然要承受代价,说穿了阵痛是无法避免的。”

  为了转型,从2013年下半年到2014年第一季度,苏宁在经营业绩方面牺牲了暂时的利益。

  虽说磨刀不误砍柴工,然而转型成功与否仍要由业绩说了算。

  从今年3月管理体系调整结束后,按照孟祥胜的说法,一种叫做“自我集体的建设和强化机制”已在苏宁内部形成,新的制度体系开始按照既定的轨道运作。今年5月、6月新的组织架构磨合到位,新的管理系统正在发挥作用,苏宁的业绩明显回升。伴随着转型不断深入,孟祥胜对苏宁未来的发展非常有信心。

  互联网改变的不只是消费者的消费需求,更是消费者的行为模式。而要吸引新一代消费者,除了硬实力,企业的软实力更为重要。孟祥胜认为,苏宁向互联网零售业务转型,进行组织变革,是着眼于长期可持续发展,基于多年积累的硬实力,形成更强大的互联网软实力。


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?

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,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.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