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> 行业资讯 > 化工资讯
爆炸声之后 整个社会体系重新认识化工安全
来源: 未知     发布日期:2015-08-17
A+ A- 打印

    8月12日晚11时许,位于天津滨海新区东疆保税区,主要负责经营危险化学品集装箱拆箱、装箱、中转运输及仓储服务等业务的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发生爆炸事故,现场火光冲天。这一事故引起全社会的关注。 

  这些年与化工有关的爆炸声,在公众耳边时有响起。据媒体统计,今年以来全国就已经发生过至少12起化工企业爆炸事故,且多发生在6月至8月。 

  显示,我国石油化工工业已成为世界石油和化工生产消费的第二大工业,化学工业总量居世界第一。然而,安全的升级却并未能匹配产业规模扩大的脚步。环保部此前一项统计数据显示,全国7555个化工石化建设项目中,81%布局在江河水域、人口密集区等环境敏感区域,45%为重大风险源。此外,全国目前有约6000家化工企业位于城市主城区里。此次爆炸的瑞海国际物流仓库距离居民区即不到1000米,囿于化工行业布局上的这种“先天不足”,在安全维护上,我们理应有更高的标准和更严格的执行力度来加大对风险的防范。 

  相较于其他行业,化工企业的安全性能具有很强的外部性,轻则污染,重则爆炸,一旦缺乏有效、稳定的安全管控,无异于是在民众的公共生活中埋下了危险源。且囿于生产、运输的高度专业化、封闭化,外界的监督与风险防控几乎不可能。这决定了化工企业从选址到日常生产监管,监管部门都必须把安全放在绝对的第一位,充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。 

  在紧急情况的应对上,相较于其他领域,化工行业也应有相对独立、专业的应急预案体系。相关信息显示,规模化学品爆炸,国际通用的是BurnDown原则,即划出隔离带,人员撤干净,内部情况确保稳定后再进去处理,因为化学品二次爆炸的几率非常高。如果消防救援人员不具备专业能力,很有可能加大救援时的危险。 

  化工业在现代工业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,发展化工业有其必要性。但鉴于该行业的安全特性,必然要求对之加以特别对待。无论是建厂运营,还是日常的风险防范上,公众与政府、工厂之间都存在着信息不对称,更需要将之纳入阳光之下。这一事件发生后,受到全国乃至全球的关注,有必要借此促进化工行业的安全知识普及、监管体制更新和应急能力建设。 

  早在2010年,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安全生产司负责人即表示:“当前,我国工业领域安全生产形势总体趋于好转,但是存在的突出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,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,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。”如今5年过去,在爆炸声的提醒下,这番话显然还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。 

  多年以后,我们期待以怎样的心情回顾这场发生于夏季并惊动世人的爆炸事故?是依然沉浸于对化工安全的不安之中,还是能欣慰我们从此走出化工安全的阴影?答案不言而喻。但兑现良愿的路径只此一条:爆炸声后,整个社会体系都能重新认识化工安全。  


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?

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,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.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.